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时间:2024.11.12- 2025.02.18
地点:中国航海博物馆 第一临展厅
特展探秘——舟船
舢板(模型)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舢板船是江南地区较为常见的小型木船,用作内河载人摆渡的工具,一般可乘坐2-3人;也常作为大型沙船、钓船、福船等“母船”的“子船”,用于救生、短驳等。
单桅渔船(模型)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单桅渔船主要用于浙东沿海地区的渔业生产活动,一般配备2艘“子船”作为辅船,进行海面捕鱼作业。
常熟“米包子”船(模型)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米包子”船又称“运米船”,原为漕船,因专运粮米而得名,主要运载米谷等物资,是往来于常熟、无锡间的小型木帆船,也见于六合、泰兴、苏州、上海等地,载重量在7吨左右。该船用橹操作,行驶快捷。
漕船(模型)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漕船多为沙船,是从事漕粮运输的船舶,大者航行于近海,中小者航行于内陆江河。明代漕船载重量一般在500石左右;清代顺治八年(1615年)官府新造漕船,平均每艘载重730-830石。漕粮运输是特殊的航运活动。唐宋以来,伴随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粮北调的重要区域。明清官府将漕粮称为“天庾正供”,经由大运河、江南及北上港口所开展的漕粮运输,保障了国家正常运转。
福船(模型)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尖底海船,且结构坚固、容量大、操纵性好,因此适合远洋航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流船型,福船主要航行于西洋、南洋和东洋航线,并在中外沉船考古中多被发现,如“华光礁一号”“新安沉船”等。清代,作为福船中的一种,福州运木船曾在福州港、乍浦港、上海港之间运送福建产的杉木,以满足江南地区建筑、造船等领域的木材需求。该船型以福建钓船为母型,并吸收其他船型的优点加以改进,取沙船、鸟船、蛋船之长,又与三者不尽相同,故称为“三不像船”。
绿眉毛(船模)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绿眉毛”船是浙江沿海的著名传统帆船,惯用黑色油漆在船首两侧绘上两只眼睛,另在两眼上方各涂一条绿色油漆,状似眉毛,故称“绿眉毛”。该类船多用于海上贸易,或做冰鲜船,或作运输船,多集中于宁波、舟山、温州、台州、海门一带,主要航线为温州-宁波-上海,也能远航至山东、福建、台湾地区。明末清初,“绿眉毛”船曾远航至日本、东南亚等地区。
宝顺轮(船模) 浙江省宁海县行舟致远海事博物馆藏
中国第一艘民营漕运护卫舰。船舷两侧各设置一个明轮,是19世纪上半叶轮船采用蒸汽动力后、螺旋桨出现之前,船舶常用的推进装置。清咸丰初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漕运受阻,朝廷拟将江南漕粮通过海运运往京师。此时江浙等沿海海盗横行,阻滞了漕粮海运。旅沪著名沙船商人李也亭联合其他宁波航商集资七万银元从英国人处购买了一艘蒸汽轮船,并改装上枪炮,用以缉捕海盗、维护漕船航行安全,该船就是“宝顺轮”。如今在宁波三江口的庆安会馆(又名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内,竖立着一块由清人董沛撰写的《宝顺轮船始末》石碑,开篇首句为“中国之用轮舟,自宁波宝顺船始也”,这是清代宁波地方文人给予“宝顺轮”的至高评价。
资料来源
王煜、叶冲:《中国古船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
忻怡、郑明主编:《普陀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年;
中国航海博物馆主编:《航运江南:馆藏江南地区近代航运遗珍释读》,人民交通出版社,2020年。
发表评论,请先 登录